民间文学研究所
当前位置: NBA线上开户【中国】有限公司 » 师资队伍 » 民间文学研究所

杨利慧

发布时间: 2017-10-09


 

 

杨利慧,女,NBA线上开户【中国】有限公司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神话学、田野作业与民族志研究等。1994年北师大中文系博士毕业,1996年北师大中文系博士后出站。曾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访问学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 Indiana University)访问学者。曾荣获教育部优秀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
 

 

 

 

 

 

教育及工作简历

 

1996~现在        任NBA线上开户【中国】有限公司副教授、教授

20062007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访问学者

20002001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Department of Folklore and Ethnomusicology)访问学者

19941996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11994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19881991        辽宁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41988        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获得奖励

 

1.   教育部首届“优秀教师奖”(2000)。

2.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2004)。

3.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四,钟敬文先生主持,2001)。

4.   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5.   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

6.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5)。

7.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1)。

8.   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01)。

9.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2)。

10.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四,钟敬文先生主持,2001)。

11. 钱媛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14)。

12. 励耘奖第六届优秀青年教师奖(2003)。

1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二,2012)。

14.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人排名第四,钟敬文先生主持,2000)。

15. 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一等奖(1998)。

 

 

主要学术成果

 

一、     专著

(一)中文

1、《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博士文库”,1997年。

2、《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金猴献瑞》(第二作者,十二生肖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4、《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合著,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年初版;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16年再版。

6、《中国神话母题索引》(合著,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

 

(二)英文

1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Co-written with An Deming, with Jessica Anderson-Turner. Santa Barbara, Denver and Oxford: ABC-CLIO, 2005. Reprinted.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8.

 

二、编著

1、《钟敬文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2、《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婪尾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三、译著

[] 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第一译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四、论文:

(一)中文

1.   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复兴的社会背景》,见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291-302页。

2.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史上的合理主义》(与钟敬文先生合著,执笔人),《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63月;

3.   始母神——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19965月;

4.   中原女娲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考察报告》,《中国民俗学研究》第2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10月;

5.   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从女娲的人首蛇身像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199611月;

6.   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99611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19983月;

7.   传承与变异——女娲神话的流变》,《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5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2月;

8.   甘肃天水地区的女娲信仰》,《民俗曲艺》(台北)第111期,19981月;

9.   街子乡的社火》(合著,第一作者),《民俗曲艺》(台北)第115期,19989月;

10. 生民造物的始祖与英雄——谈猴神话》,《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4月;

11. 文化功能的衍变——从女娲神话看中原神话的文化功能》,《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东方文化丛书”),第7章,东方出版中心19992月,140164页;

12. 中国神话学的现状与未来》,《文艺报》1999921

13. 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9999月;

14. 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199911,27-33页;

15.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钟敬文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9月,《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转载,苑利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月,第254-271页。后收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395-415页。

16. 世界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神话和故事》,《民族文学研究》20011期,20012月,《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年卷》200310月转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7.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文化学系的学生培训与课程设置》,《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20019月,第一作者;

18. 猴与猴文化》,《百科知识》2004年第1期;

19. 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译文),《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20. 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30-46页。

21. 美国公众民俗学的理论贡献与相关反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200491。第一作者。

22. 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3. “读图时代”里山海经图的开拓性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12-15页。

24. 民间叙事的传承与表演》,《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140-147页。

25. 从神话的文本溯源研究到综合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9-11页。

26. 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译文),《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139-144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第19-23页。

27. 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上),《励耘学刊》2005年第1辑,186-199

28. 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下),《励耘学刊》2005年第2辑,238-255

29. 女娲:补天造人、泽被后世的始祖神》,《科技与企业》,2005年第12期,第52-53页。

30. 仪式的合法性与神话的解构和重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61-68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12-20页。

31. 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吕微、安德明主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学苑出版社,20063月,第233-271

32. 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第一作者),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出版社,20063月,第595-638

33. 从“自然语境”到“实际语境”——反思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追求》,《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第5-20页。

34. 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有关神话界定的反思(之一)》,《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81-87页。

35. 神话的重建:以<九歌><风帝国><哪吒传奇>为例》,《民族艺术》2006年第4,65-71页。

36. “民俗主义”概念的涵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50-54页。 

37. 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民间传统的重构——以大型国产动画片<哪吒传奇>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80-86

38.    北京市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2008-2009)——以高碑店村和涧沟村的田野调查为个案》(合著,第一作者),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编:20082009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336350页。

39. 表演理论及其对神话研究的启示——兼谈神话的综合研究法》,收入陈器文主编:《新世纪神话研究之反思》,《兴大中文学报》(台湾)第27期增刊,569-590页,201012月。

40.    中原汉民族中的兄妹婚神话——以河南淮阳人祖庙会的民族志研究为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41.    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中国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7-32页。

42.    现代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迁——对四个汉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的总结》,《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187-198

43.    我想写一部怎样的神话学教科书》,《长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14-16页。

44.    语境的效度与限度》,《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17-26页。

45.    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12年第5期,13-22页。

46.    小节日·神话·食物》,载东岳书院编:《礼与中国文化——第五届“东岳论坛”礼仪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72——182页。

47.    21世纪外国神话学的研究趋向》,《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8897页。

48.    21世纪以来的中外神话学》,见朝戈金、董晓萍、萧放主编《民俗学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1331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月。

49.    钟敬文先生的民间艺术观》,《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11辑(20136月),5061页。后收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379-394页。

50.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社会科学报》,20131017

51.    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18-20页。

52.    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与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27-37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53.    一个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神话——倭纳及其<中国的神话与传说>》,《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155-160页。

54.    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1期。

55.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个案调查与理论反思》,《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13-17页。

56.    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69-77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5期选载,135-136页。

57.    21世纪以来代表性神话学家研究评述》,《长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1-7页。

58.    刘锡诚对民间文艺学的贡献》,《中华文艺家》,201412月,总第6期,12-13页。

59.    表演理论》,《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60.    “神话主义”的再阐释:前因与后果》,《长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1-6页。

61.    钟敬文》,《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5期。

62.    猴生肖与猴文化》,《中国文化报》2016257版。

 

(二)英文

1. “The World of Chinese Mythology: An Introduction” (Co-written with An Deming). In China’s Creation and Origin Myths: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Eds. Mineke Schipper, Ye Shuxian, and Yin Hubin.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1, pp. 25-54.

2. “Performing Myths Today: A Field Study of Renzu Temple Festival.” In China’s Creation and Origin Myths: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Eds. Mineke Schipper, Ye Shuxian, and Yin Hubin.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1, pp. 239-260.

3. “Th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s of ‘Context’: Reflections Based on Ethnographic Research of Myth Traditions.” In Asian Ethnology, Volume 74, Number 2, 2015, 363–377.

4. “Chinese Folklore Since the Late 1970s: Achievement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Asian Ethnology, Volume 74, Number 2, 2015, 273–290.

 

五、译文:

1.      [] 理查德·鲍曼:表演中的文本与语境:文本化与语境化》,《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2.  [] 理查德·鲍曼:《“表演”新释》,《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3.  [] 沃尔夫冈·卡舒巴:《欧洲的文化遗产:抑或本真的神话》,《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4.  [] 沃尔夫冈·卡舒巴:《从国家的到全球的:变迁中的欧洲认同?》,《民俗研究》,2010年第3期。

5. [] 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新生性,《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6.  [] 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概念与本质,《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7.  [] 理查德·鲍曼:民俗界定与研究中的“传统”观(合译),《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

8.   [] 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9.  [] 杰茜卡·安德森·特纳: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10.      [] 阿尔文·P·科恩:怀念东方学者W·爱伯哈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学术访谈和杂记

 

1.   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札记》,《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第二作者。

2.   心灵深处的怀念》,《大公报》(香港)2003123摘要刊登;《群言》2003年第3期全文刊登;《中国教师》创刊号转载。

3.   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第一作者。

4.   阿兰·邓迪斯:精神分析学说的执着追随者和民俗学领地的坚定捍卫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第一作者。

5.   杨利慧、廖明君,《朝向神话研究的新视点》,《民族艺术》2005年第1期。

6.   怀念于志海老师》,《中国艺术报》2014418

 

 

主持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神话的当代传承:以遗产旅游和电子传媒的考察为中心 (2011~2014)

2.   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异(2000~2005)。

3.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民间叙事的讲述与表演(20032006)。

4.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的神话母题(19961999)。

5.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话与神话学》(2008)。

6.   北京师范大学教改项目-研究生双语课程建设项目:世界民俗学导论(2005~2007)。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海淀区第12届人大代表(1998-2003

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联谊会理事

 



版权所有 NBA线上开户【中国】有限公司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