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
当前位置: NBA线上开户【中国】有限公司 » 师资队伍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

刘 勇

发布时间: 2023-06-08





学术简介:

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NBA线上开户【中国】有限公司教授、博导,NBA线上开户【中国】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和《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种,长篇论文《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入选2022年中宣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北京市精品课程,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12年获第七届“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2022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荣誉称号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新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课程教授、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并先后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文化考察。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与学术史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谱系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宗教文化思想研究;北京文化与文化热点问题研究等。


主要开设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文化专题;中国现当代文体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难点热点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原著精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路等。


代表性著作:

《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世纪中国研究·现代文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作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曹禺评说七十年》(第一作者),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北京人的读书生活》(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走进沈从文的<边城>》(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苍凉写就的华美 走进张爱玲的<传奇>》(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域与形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新中国60年·学界回眸 文化发展卷》(第一作者),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

《北京新文学与新北京文学》(第一作者),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现代文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的多维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被作家遮蔽的人生密码》(第一作者),石油工业出版社 , 2014年版。

《北京文化生态与城市发展》(第一作者)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梦想的力量丛书》(10册,第一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第一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载道传统与文学的使命意识》(第一作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文学自觉与文体自觉》(第一作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今天如何读经典》(4册,第一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新中国70年文学研究》(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新中国70年文学发展》(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第一作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无以归类的现代精神:鲁迅文化论集》(第一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版。

《思想型的作家与思想型的学者——王富仁和他的鲁迅研究》(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京味文学揽胜》(第一作者),北京出版社,2023年版。


代表性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86》(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第一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作者),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并于2007年再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合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并于2006年再版)。

《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中卷(1917-1949)》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世纪短篇小说经典》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最新版》(第一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并于2012年、2015年、2023再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并于2010年、2016年再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并于2010年、2016年再版)。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茅盾作品新编》(第一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第二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散文通史·现代卷 下》(第一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 1895-1949》(第一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


代表性论文:

《从生活化到民族化——再论中国新文学的民族化趋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文艺研究专刊。(CSSCI)

《论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创造性思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作家研究》1993年第1期全文转载)

《论“留日派”作家的文化心态》,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44号,1995年第1期。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45号,1995年第2期。

《历史使命感: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切本质》,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46号,1996年第1期。

《中国现代作家对宗教文化的理性思考》,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47号,1996年第2期。

《对现实人生与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CSSCI)(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国现代作家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游戏的哭泣——评邱华栋中篇小说〈哭泣游戏〉》,《作品与争鸣》,1997年第2期。(CSSCI)

《在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试论曹禺剧作“对宇宙间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戏剧研究》1997年第11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1997年第12期分别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8年第1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1期分别摘编论点)

《郁达夫、巴金等现代作家的忏悔意识》,《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3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6期全文转载)

《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CSSCI)(《新华文摘》1998年12期、《文艺动态》1999年第1期分别摘发)

《也谈鲁迅对死亡意识的思考——兼论李长之〈鲁迅批判〉的一个重要观点》,《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9期。(CSSCI)

《重叠的世纪——论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作用、影响》(第一作者),1999年1月26日《文艺报》。

《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CSSCI)

《五四:现代与传统的双重思考——从胡适的文化品格谈起》(第一作者),《东方》,1999年第4、5期合刊。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略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CSSCI)

《反省人类自身:永恒的跨世纪文化主题》,《河北学刊》,1999年第5期。(CSSCI)

《信仰的缺失——鲁迅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学阐释》(第一作者),《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4期。(CSSCI)

《郭沫若研究述评》(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

《曹禺研究述评》(第一作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CSSCI)

《石评梅散文创作的文学史意义》(第一作者),《文艺研究》,2002年专刊。(CSSCI)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2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3年第3期摘登)

《基督教精神与中国现代文学》,《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空山灵雨〉:融合多重宗教文化的人生寓言——兼与〈野草〉、〈画梦录〉比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略论钟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从〈芸香楼文艺论集〉谈起》,《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1期。(CSSCI)

《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与未来——对北京文化独有魅力及发展态势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CSSCI)《新华文摘》,2004年第7期转载。

《学术与情感的双重升华——兼论丛刊的学术品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3期。(CSSCI)

《围绕鲁迅〈明天〉的一场心理批评论战——兼论施蛰存心理分析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7期。(CSSCI)

《对“现代性”泡沫等现象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CSSCI)

《论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的文化品格谈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CSSCI)

《文化的民族主义、唯美主义和基督教信仰——论前期闻一多的思想构成及其特点》(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CSSCI)(该文被《新华文摘》转摘观点)

《现代文学大学课程教学的几项考察及思考》(第一作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CSSCI)

《北京市文学奖励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前景思考》(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CSSCI)

《从历时到共时:建构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坐标——有关“陈、吴对话”的一些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6期。(CSSCI)

《论废名创作禅味与诗境的本质蕴涵》(第一作者),《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京味”、“京派”与现代文学的文化资源》(第一作者),《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CSSCI)

《20世纪中国文学观的实践难题——以“跨代”作家个案研究为例》(第一作者),《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九期全文转载)

《文学文化讲座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第一作者),《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CSSCI)

《全球化浪潮下的知识主体重构——“新国学”讨论及其向度之观察》(第一作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CSSCI)

《京派作家的文化观》(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CSSCI)(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论林语堂的宗教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第一作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4期。(CSSCI)

《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北京”》(第一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CSSCI)

《五四新文学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第一作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不读而还是经典的》(第一作者),《文艺报》2010年4月12日。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作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CSSCI)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 年第5 期全文转载)

《老舍及京味文学的中国形象元素》,《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城市文学应植根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北京文学为例》,《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4期。(CSSCI)

《五四新文学视野下的辛亥革命》,《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5期。(CSSCI)

《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格》,《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第六辑(CSSCI)。

《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与魔幻的交融——从莫言到鲁迅的文学史回望》(第一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 年第6 期全文转载)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思考——兼论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文摘》2013年第2期观点摘登)

《文学史的时间意义》(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CSSCI)(《高等学校文科文摘》2013年第4期)

《城市:中国现代作家的一个独特心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7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0期)

《文化原创力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作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CSSCI)

《谱系学对研究京味文化的意义》,第一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CSSCI)

《谱系学视野与文化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19日(专版)。

《关于文学编年史现象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7期。(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文化认同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一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CSSCI)(《红旗文摘》2014年第4期观点摘登)

《“民国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性思考》(第一作者),《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14)2014年7月出版。(CSSCI)

《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光明日报》2015年5月7日,“光明名家讲坛”。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构想》(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CSSCI)

《思想启蒙与〈新青年〉的文学立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跨文化视野下的〈新青年〉》(第一作者),《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7期。(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浅论朱德发先生的文学史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4期(CSSCI)

《“萧红现象”的文化意义》(第一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CSSCI)(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思想启蒙与<新青年>的文学立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CSSCI)

《跨文化视野下的〈新青年〉》(第一作者),《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7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10期转载)

《京津冀协同要下好文化关键棋》,《光明日报》,2015年7月29日。

《京津冀文化协同应从何处入手》(第一作者),《光明日报》,2015年8月4日。

《“萧红现象”的文化意义》(第一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4期转载)

《“文学的五四”与“历史的五四”》(第一作者),《文艺报》,2016年4月18日。

《“持重”与“反思”:现代文学史构建的双重底色》,《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4期。(CSSCI)

《从<1872—1949文学期刊信息总汇>看刘增人的史料学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2期。(CSSCI)

《“商务”十年与茅盾的文学底色——从钟桂松的<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说起》(第一作者),《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7日。

《鲁迅思想系统建构的再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CSSCI)

《雄安顶级新区的顶层文化设计》(第一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CSSCI)

《百年新文学的“传统”与“现代”——兼论王富仁“新国学”理论构想的学术价值》(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CSSCI)

《固守与超越:王富仁新文学研究框架的双重建构》(第一作者)《文艺争鸣》,2017年第7期。(CSSCI)

《王富仁学术思想评述》(第一作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2期。(CSSCI)

《运河文化的历史品格及其文学书写》(第一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CSSCI)

《<野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独醒者与他的灯>为中心的研讨》(合作),《当代文坛》,2018年第2期。(CSSCI)

《五四新文学的跨文化品格》,《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论王富仁现代“作家论”的学术价值》(第一作者),《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第一作者),《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5期。(CSSCI)

《回到语言:重新审视“五四”的一种方式》(第一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CSSCI)

《一部凝视与品味生活本身的小说——读胡梅仙长篇小说<荆棘与珍珠>》,《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性、当代性与经典性》,《当代文坛》,2019年第2期。(CSSCI)

《传统的“五四”与“五四”的传统》,《名作欣赏》,2019年第13期。

《五四新文学何以“现代”》,《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5期。(CSSCI)

《“1919·问题小说”:百年新文学的使命与焦虑》(第一作者),《文艺争鸣》,2019年第5期。(CSSCI)

《文学的“左翼”与左翼的“文学”》(第一作者),《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9年第1期。(CSSCI)

《在多元中建构个性——论於可训的文学批评》,《长江学术》,2019年第3期。(CSSCI)

《资料与研究:<新文学史料>的双重价值》,《新文学史料》,2019年第3期。(CSSCI)

《生活是文学的一块料子——刘勇教授访谈录》(第一作者),《新文学评论》,2019年第3期。

《<考工记>与王安忆叙事风格的延续和转变》(第一作者),《名作欣赏》,2020年第1期。

《从戏剧冲突到命运冲突——曹禺剧作的诗性生成》,《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2期。(CSSCI)

《鲁迅不是“新青年”》,《东吴学术》,2020年第3期。(CSSCI)

《传统在动态中建构——在“当代文学创作与新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20年第1期。(CSSCI)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逻辑与文脉谱系》,《东吴学术》,2020年第5期。(CSSCI)

《魅力天成化作雨——怀念恩师张恩和先生》,《文艺争鸣》,2020年第10期。(CSSCI)

《思想·谱系·情怀——浅谈学术史研究的三个关键词》,《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2期。(CSSCI)

《京津冀文脉的历史涵养与“大京派”文学的时代建构》(第一作者),《当代文坛》(CSSCI),2021年第3期。

《创造社是浪漫主义的吗?——写在创造社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的反思》(第一作者)《现代中文学刊》,2021年第3期。(CSSCI)

《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CSSCI)

《中国“抗疫文学与文学抗疫”纵横谈》(合作),《新文学评论》,2021年第4期。

《文学是生命的舟楫》(第一作者),《新文学评论》,2021年第4期。

《文学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学》(第一作者),《文艺报》,2021年3月15日。

《严家炎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文艺争鸣》,2022年第一期。(CSSCI)

《“起点”的文学史意义——从“第一篇”现代小说的争议谈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CSSCI)

《百年师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传统》(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CSSCI)

《市民意识与城市心结——以京海都市文化文学为例》,《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10期。(CSSCI)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过时”“分段”与“经典建构”》(第一作者),《当代文坛》,2022年第6期。(CSSCI)

《重返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历史现场”——评陈思广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独作《阿来研究》,2022年第2期。

《诗言·乡说·叙史:台静农的文艺贡献》(第一作者)《鲁迅研究月刊》,2022年第11期。

《沉甸甸的“接力棒”——刘勇教授访谈录》,(第一作者),《传记文学》,2023年第1期。

《激活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性和当代性——刘勇教授访谈录》,(第一作者),《当代文坛》,2023年第2期。

《与时代同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0年代的学科演进与学术经验》,(第一作者),《当代文坛》,2023年第3期。


主要科研项目: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概论,季羡林主持,北京市哲学社科“九五”规划重大项目,本人主持其中子课题“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概论”。现已完成,出版专著《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文艺学研究中心课题“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子课题,已经完成,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

比较视野中的北京文化,北京市“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项目主持人,已经完成,出版专著《比较视野中的北京文化》。

北京人读书生活调研(2005-2007),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与北京社科院合作课题,项目主持人。已经完成,出版专著《北京人的读书生活》。

改革开放30年北京文化生态的发展变化,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项目主持人。已经完成,出版专著《文化生态与城市发展》。

京味文化的谱系学研究,北京市“十二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项目主持人。

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的谱系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编年与谱系学研究,北师大自主课题,项目主持人。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研究,北京市社科联决策咨询课题,项目首席专家。研究完成调研报告。

京津冀文脉谱系与“大京派”文学建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主持人。


主要获奖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1895-1949)》(第一主编),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散文通史·现代卷(下)》,获第十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美德照亮人生· 诚信卷》(第一作者)获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奖,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图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中国现当代文学》(主编),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多卷本)》,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获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域与形态》入选北京师范大学首批研究生教材

论文《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2022年中宣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网络课程被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应用示范”项目收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课程负责人),获北京市精品课程

《中国文化史专题》课程,北京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度校级优质研究生课程特等奖

“培育文学素养与提升审美能力——现代文学经典的创新与实践”,获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巩固专业基础 完善课程体系——中国现代文学课群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三评’‘五动’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效”,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三等奖

“以课题研究强化大学生实际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近、现、当代文学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2013-2014学年优秀新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优秀新生导师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本科教学优秀奖

2022年第三届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 NBA线上开户【中国】有限公司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